第二百七十三章 原来如此-《逆水行周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他好像想通了什么,却就差那一点点,于是想知道最终答案,王越见状笑起来:“没错,醉翁之意不在酒,日兴昌要填补利润缺口,靠的不是卖冰、卖鳆鱼,而是要借此吸纳更多的投资,是另外那些聚集起来的本金!”

    “这需要信心!有了信心,大家才会踊跃往日兴昌投资,他们不敢冒险投资青苗贷,却愿意投资卖冰、卖鳆鱼!陈佛智、冯暄、宁长真,就是这样...你可知道,他三家要往日兴昌投资多少么?”

    郑通颇为期待的问:“有...有多少?”

    王越伸出一根手指:“折价至少一百万贯!”

    郑通反驳:“这不可能!岭表哪里有那么多铜钱...你是说折价?等等,莫非他们投的是金银、珍珠、象牙、珊瑚或者香药等奇珍异宝..按照在中原销售时的价格进行折价?”

    王越回答:“没错,他们手上有大量的珍珠、珊瑚、象牙,还有历年积攒下来的海外奇珍异宝,譬如香药,这些东西在中原都能卖上高价。”

    说到这里,王越还补充:“先前,岭表发生叛乱,被杨总管领兵剿灭,如今广州与南昌的陆路交通畅通无阻,岭表豪族们投的资金,最迟于明年春末就能运抵西阳。”

    “而大量的冰块,冬末北风还有时,就已经往南运了!”

    “原来如此,原来如此!”郑通笑起来,如释重负。

    他一直纠结日兴昌要靠什么回本,结果却是自己想歪了。

    日兴昌以二分二厘的利息吸纳钱粮,再以二厘的利息放青苗贷,这买卖是注定要亏的,短短一年时间,一般的买卖无论如何都填不了这个亏空。

    但日兴昌可以凭借“包揽河南青苗贷”的噱头,向各地大户展示自身的实力,然后适时放出风声,或者派人推销,推出几种明显盈利的业务,让大家“怦然心动”。

    来自岭表的陈佛智、冯暄、宁长真就心动了,只道日兴昌财大气粗,有朝廷做靠山,做买卖是稳赚不赔。

    他们来自罕见冰雪的岭表,如今身在中原,所以知道贩冰回去卖肯定有赚头,于是舍得投资,一投就是大手笔。

    折价不下一百万贯的奇珍异宝,怕不是把祖上攒下来的存货都拿出来,不仅是要赚一笔,恐怕也有长期做贩冰买卖的想法在里面。

    日兴昌有了这笔投资,再加上各地大户投来的资金,外带其他业务的盈利,汇聚在一起,足以作为青苗贷兑现利润的“保证金”。

    所以明年河南天气好坏与否,日兴昌都能兑现本金外加那二分二厘的利息,而这是最坏的情况下才会使用的“应急方案”。

    然而日兴昌若是应急挪用了陈佛智等人投进来的巨额资金,日后该怎么兑现对方投资所应得利息?

    简单,除了几乎没有生产成本的冰,还可以用黄州出产的玻璃器皿等低成本高价值“特产”支付,玻璃器皿如今在山南卖不出暴利,然而在岭表却不同。

    稳赚不赔的“替代方案”,陈佛智等人必然同意。

    所以一番操作下来,日兴昌柜坊宛若“空手套白狼”,风险当然有,但可行性很高。

    郑通想到这里,只觉得自己之前真的是目光过于短浅,不过他还有一个问题,不问不甘心:

    “日兴昌在河南大规模放青苗贷,牵涉众多,须得朝廷同意并作出相应决定,只是对于中枢决策,大王自身始终是力有未逮,莫非还是要靠杞王力排众议?”

    这个问题有些敏感,王越即便知道实情也不能随便说出来,不过他既然来了,而郑通又是聪明人,所以适当点了一下:

    “郑兄,向日兴昌投资的大客户,除了杞王和世子,还有其他人哟。”

    郑通听了之后,不由得一愣。

    他知道杞王和世子往日兴昌投资,能猜得出投资额绝不会少,而王越特地说“除了杞王和世子,还有其他人”,那就明显是话里有话。

    可想而知这个人的身份可不低,想来想去,也就只有...

    不会吧....

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