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百八十六章 最初的约定-《逆水行周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这种交易越做越大,不但涉及的粮食交易数额越来越大,涉及的货物,除了粮食,又增加了一项:蔗糖。

    蔗糖产自岭南、交州,其产量受气候影响颇大,每年十月开始进入榨季,来年二月榨季结结束。

    蔗糖输入中原的时间,大概是年底和来年年初,正好在粮食丰收季节之后。

    于是,聚集在商会“对赌”粮价的商人们,决出胜负之后,还有一个机会盈利,那就是“对赌蔗糖”。

    之前大赚一笔的商人想多赚,之前输了的商人想回本,趁着大家还没离开,便定下赌约,等数月后见分晓。

    而来年年初,又是海外香药到岸的季节,那么,香药等舶来品也可以对赌。

    年初,完成了蔗糖对赌的商人们,可以继续定下赌约,对即将到岸的香药进行“预售”和“预购”,与此同时,春茶也要出货了。

    待得香药到岸、春茶出货,价格揭晓,赌局结束,然后,可以开始赌粮价,于是,新一轮赌局又可以开始了。

    粮食,蔗糖,香药,又加上茶叶,让这个商会一年四季都在进行对赌交易,周而复始,参加进来的商人,有粮商、茶商、糖商和投机商。

    于是,这种对赌交易成为常态化的交易方式,而商会为此提供固定场所和固定人员,有固定的交易日,方便商人们进行“对赌”。

    柜坊也加入进来,为双方提供信用中介和转账、存储服务。

    随着时光流逝,这个交易场所的知名度越来越高,参加交易的货物种类越来越多,而参与交易的商人也越来越多,既有正经的销售商,也有投机商。

    销售商在这里进行预购、预售,确保货源和销售,这是正常的交易需求;投机商在这里投机,靠着玩心跳赚差价,赚大钱。

    两者各取所需。

    交易场所的交易额越来越高,官府通过交易场所收取的交易税,也随之水涨船高,高到父母官都无法忽视的地步。

    于是,参与这种交易的货物,被某人命名为“期货”。

    这个交易场所,自然就是期货交易所,那几位粮商,成为创始人和管理者。

    自然而然,这个时代的第一个期货交易所,在工商业极其发达的黄州西阳诞生了。

    最初的约定,根据市场需求,演变为期货交易。

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