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百三十九章 妥协艺术-《侯爷贵性》
第(2/3)页
“我就问一句:反方辩友,若然人性是本恶的话,律法、道德、寓言典故何以能作用于人呢?”
轻而易举的一个反问,苏轼便将辩论重新拉回到人性的善恶之分:
“一个本恶的人,他又怎么会摒弃恶的价值?本恶的人,理应是喜欢作恶的吧,那么,他理应厌恶别人加在他身上的恶行。本恶的人,应当是心怀愉快地去行恶才对,让他最厌烦、最痛苦的,是别人的恶加在他身上才对,而你说的这些律法、道德、寓言典故,对本恶的人而言,不亚于‘恶’。
“对方辩友在错误矛盾的论据之下,说人性是本恶的,但人又会摒弃恶的价值。既然人性本恶,人就会欢欢喜喜地接受恶的价值。怎么可能安然接受教化呢?
“人可以被教化,人有善根,人有善端,这正是人的善良的本性呀!
“今日,我等在此处辩论,谈的不是输赢,是真理大道。若然人性本恶,我们定必无法彼此信任,你怀疑我,我猜忌你。如无善良的根本,我等如何在此处沟通呢?”
苏轼的对答,同样来得气定神闲。
与方才的掌声雷动不同,此际,大多的观众都略显迷惘。
二、三流的武者对战,十八般武艺尽出,拳脚功夫全用上,跟斗翻尽。
一拳一脚,清清楚楚,观众看得热闹,如何不尽兴?
但一流的高手与高手之间,讲究的是内力的深浅、真气的多寡,讲究的是招式的破解,讲究的是瞬息切中对手的命门。
没有热闹可看,只有内行看得了门道。
“后生可畏,后生可畏!”
萧益秀抚掌大笑道。
叶明诚与葛敏才亦颔点头,深感赞同。
第(2/3)页